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研究生工作 2024-01-14 22:51:00 来源: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点击: 收藏本文
“互联网+”助力研究生党建,促进“世界一流学科”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在校人数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研究生党员比例呈现新高。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彻到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提高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倡导创新研究生党组织设置方式,探索在科研团队、学术梯队等建立党组织。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导”,在研究生教育培养全过程中,具有把握方向、履行责任、服务过程、凝聚合力、保障落实等重要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思维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通过“互联网+”助力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这都为我们开展研究生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南。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高校研究生党建教育,把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抓牢、抓细、抓实,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责任,又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本案例旨在分析广东省H大学某理工科学院利用“互利网+”助力研究生党建的实践经验,对“互利网+”党建体系进行进一步思考、分析和优化,从而不断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互联网+”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创新改革的现实背景
(一)通过“互联网+”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提升组织力和政治功能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有效组织。创新是党支部的活力源泉,“互联网+”党支部的创新改革为党顺应时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2018年10月28日起施行)提出“结合实际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并强调要全面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不断强化和提升党支部的政治功能,要充分发挥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夯实我党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21年4月16日发布)第十三条指出,“学生党支部应当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
(二)通过“互联网+”优化创新党支部设置,凝聚党员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因此,创新“互联网+”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形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示精神以及中央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要求。同时,“互联网+”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有助于强化支部功能,扩大党支部育人功能的辐射面,广泛团结和凝聚党员同志,更是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提供更强力的基层组织保障。
(三)通过“互联网+”激发党建引领新活力,助推学科建设
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党建。H大学理工科学院所属学科获评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教师团队获评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推动和促进学科建设的作用,学院党委利用“互联网+”对“以2-3个教研室为单位联合设置”的党支部进行了组织优化。结合“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优化后的研究生党支部经过近三年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科建设和党建成绩突出,实现学科建设和党建工作双丰收。实践证明,通过“互联网+”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促进学科发展,并进一步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和影响力。
二、“互联网+”研究生党支部创新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H大学理工科学院的研究生党支部都是以“学科专业+年级”为单位设置,在利用“互联网+”开展创新改革的过程中,这种“横向联合”党支部往往需要面对以下问题:
(一)相互缺乏交流了解,制约党支部发展
由于理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通常研究生二年级以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实验室,平时除了一些必要的日常管理环节外,很难有机会和同年级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接触。学生党员之间了解不深,党支部会议上党员表达意见的空间较小,民主评议流于形式,党支部活动开展困难重重,制约着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发挥。
(二)党支部稳定性弱,影响党建工作开展
“横向联合”党支部的建立始于新生入学时年级和专业的建立,终于毕业生离校时年级和专业的解散。当党支部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却由于学生毕业而自然解散,导致研究生党支部工作出现严重断层,影响基层党建工作的健康开展和党支部优良传统的有机传承。
(三)学生党员干部管理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研究生高年级党支部干部忙于求职应聘、毕业升学等事务,党支部管理较为松散,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存在一定困难;研究生低年级党支部干部经验相对欠缺,对党建业务的熟悉程度也有待提升,对上级传达的文件思想理解往往不够深入,难以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学科教育联合党支部同时包含两年制和三年制的研究生,统筹协调面临诸多挑战。
以上现实问题导致学院的研究生党建工作与学科方向培养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两张皮”问题凸显,难以适应学院事业发展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有鉴于此,学院党委根据“便于开展工作、便于发挥工作”的原则,结合研究生群体特点,探索“互联网+”创新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形式,把以“学科专业+年级”为单位的“横向联合”党支部设置形式,优化调整为“以学科方向”为单位的“纵向融合”设置形式,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及思维,把同一学科方向的三个年级研究生编入一个党支部。这种“纵向融合”的“互联网+”党支部设置,有利于加强研究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将“互联网+”党建工作和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服务、专业学习、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实习实践等中心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破解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脱节的“两张皮”难题,助力学院“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三、“互联网+”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创新改革的特点
(一)顺应新时代学生党建需要
为顺应新时代学生党建需要,学院党委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将研究生党支部原有的“学科专业+年级”的设置形式,改革创新为以“学科方向”为单位的“纵向融合”形式,有利于支部建设与学科方向建设相互促进,支部建设与学术发展相互统一,以实现两者共建共进的目标。“互联网+”支部建设参考了国内部分高校理工科院系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模式,强调将支部建设与科研团队特色相融合、将党员教育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相融合、将硕士生党员和博士党员教育管理相融合、将线上和线下工作相结合,从而达到“互联网+”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效果。同时,该设置有利于开展贴近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支部活动,支部能够围绕学科方向的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开展特色突出的支部生活,使组织生活与业务学习,“互联网+”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互相统一、互相促进,学习生活与支部活动共推共建,相互联系,互为载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有效。最后,该设置符合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实施路径与时俱进,体现先进性、时代性。
(二)契合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实际
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学院融合研究生三个年级的以“学科方向”为单位的党支部设置形式,有利于提高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的管理集中度,进行垂直化管理;有利于上级文件和思想的准确传达,有效避免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脱节的现象发生;有利于更合理分配使用学院资源。基于“互联网+”的“纵向融合”党支部设置契合学院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实际,通过“互联网+”党建引领、创新驱动,能够把稳学院高质量发展“方向盘”,促进构筑粤港澳大湾区新工科人才培养高地。
(三)符合支部文化传承发展需求
以学科方向为单位的创新型“互联网+”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把同一学科方向的研究生编入一个支部,有利于促进同一学科方向的科研交流和支部内部交流,形成“以老带新”的新模式,为充分发挥“互联网+”党建工作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保障支部文化的长期传承,有利于党支部团队精神的塑造和支部文化的沉淀、传承和发展。
四、“互联网+”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创新改革的思路
(一)纵向融合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学院创新性地打破以年级、专业为单位建立研究生党支部的固有形态,探索以专业方向为纽带纵向划分学生党支部辐射相同学科方向的本硕博各个年级,依托网络实验室、党员活动室、党员宿舍、学院开放研讨区和自习区等建立“互联网+”党建“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聚力打造“知行合一、本研协同、党团联动”的“互联网+”党建思政育人矩阵。利用纵向划分专业融合优势推出“朋辈导师”计划,充分发挥高年级党员在思想引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朋辈互助、科研领航氛围,提升学生成长成才的驱动力。
(二)形式多样
为增强党支部组织结构的灵活性,针对外部环境变化快速做出响应,在保证研究生党支部架构稳定的基础上,学院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根据特定职能在学生组织、项目、实验室等载体中灵活设置临时性党支部、功能型党支部,能够丰富“互联网+”研究生党支部服务的场景和功能,形成网格化支部组织结构,在新形势下优化研究生党员资源配置、密切联系师生群众。这种新型的“互联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以“小型、灵活、多样”的优势近年来被广泛运用,是高校推进新时代“互联网+”组织育人工作的有效路径。例如,为更好地促进寒假留校过年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安全保障和关心关爱工作,成立留校研究生临时党支部,在留校学生中选举出临时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支部党员主动作为、团结一心,协助学校落实校园安全工作要求,为留校学生搭建起坚固的安全堡垒,打造温暖的朋辈互助港湾。又例如,以研究生会为依托,设立“互联网+”功能型党支部,将研究生会成员纳入到党支部中,学生骨干过双重组织生活,实现研究生党支部与群团组织实时协同联动。研究生会党支部常态化开展对党的思想理论的学习研讨,结合具体需求开展特色支部活动,将思想武装的优势成果应用于具体工作设计当中,并在“互联网+”支部建设过程中提升服务深度,使研究生会“互联网+”功能型党支部逐渐成长为加强学生骨干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的领航集体。
(三)闭环管理
学院将丰富的“互联网+”项目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引入研究生党支部管理和建设工作,确定和落实“1+3+12”中心党建闭环模式。“1”即学院党委关于“互联网+”党建创新改革的总体规划,“3”即基于研究生三年学制总体规划下的年度党支部工作要点,“12”即年度党建工作要点下的月度党建工作计划。在落实“1+3+12”中心“互联网+”党建闭环模式的过程中,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结合制定的“互联网+”党建工作计划,以及学校党委对“互联网+”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实行责任从学院党委到研究生支部、支部到党小组、党小组再到普通党员的层层分解,建立“互联网+”党建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支部围绕“互联网+”党建工作问题清单,逐项分解,逐项整改,推动“互联网+”研究生党支部工作开展落实落地,形成“互联网+”研究生党支部闭环管理。
五、“互联网+”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创新改革的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形成初步方案
1.通过学习文件、查阅文献,了解中央精神和国内高校、兄弟院系的“互联网+”研究生党建形式。
2.通过个别访谈(教授、学科带头人、党务干部、研究生党员)、召开座谈会(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支委、党员)、实地调研(H大学其他学院)等方式,充分了解“互联网+”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思路、类型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
(二)形成方案、完善方案
1.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拟定《“互联网+”研究生党支部创新设置方案(征求意见稿)》。
2.通过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听取各级各类干部、教师、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互联网+”研究生党支部创新设置方案。
(三)论证方案、通过方案、实施方案
1.邀请有关专家教授、领导干部、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召开方案论证会,对“互联网+”研究生党支部创新设置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吸收好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
2.提交学院党委会研究讨论,听取党委委员的意见,修订并通过“互联网+”研究生党支部创新设置方案。
3.召开研究生各党支部书记、委员会议,动员部署“互联网+”研究生党支部优化设置工作,实施方案。
(四)培训支委、指导工作、显现成效
1.完成新设立、新当选党支部书记、支委培训。
2.到每一个支部参加一次组织生活,指导支部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话、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互联网+”研究生党支部创新改革成效。
3.完成成效评估,并广泛推广经验。
六、“互联网+”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创新改革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思维优化设置后的研究生党支部经过高质量建设蓬勃发展,党建引领示范作用凸显,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硕果累累:学生课外实践创新党支部获评全国“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国家级)、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研究生先锋党支部获评广东省第四批全省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省级),学院党委获评广东省第四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省级)。通过“互联网+”思维及技术,党支部在推动、促进学院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等方面持续发挥积极作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学术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申报、科研平台建设、学生课外专业竞赛等方面成绩显著提升。“互联网+”党支部改革示范建设成果经过全面推广,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以点带面、连珠成串的乘数效应。
七、“互联网+”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创新改革的下一步加强和改进计划
(一)培训支委、指导工作等建设任务仍有待完善,下一步拟围绕上述问题继续完善落实。
(二)结合教学、科研相关工作实际继续拟定“阶段性目标、推进计划、工作方法”,在成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制度。
(三)总结、推广“互联网+”研究生党支部创新设置工作实践与创新经验,围绕项目主题撰写调研报告、论文并向党建刊物投稿、参加优秀党建成果评比等。